作者: 矩陣切換器發表時間:2017-11-08 16:19:38瀏覽量:7481【小中大】
問:分布式拚接處理器和集中式(大機箱/背板)外置拚接處理器在實際項目應用中如何選擇?
答:分布式拚接處理器包括輸出節點、網絡信號源(非網絡的要通過軟件或硬件設備變成網絡)、網絡及控製組成;集中式外置拚接處理器包括輸入板、輸出板、背板及控製組成。顯然就拚接及輸入規模來講,分布式拚接處理器是要遠大於集中式外置拚接處理器,而且分布式更容易擴展或者說擴容。另外一點,由於分布式拚接處理器把解碼運算平均到輸出節點上,加上對信號源做了壓縮運算,其單屏能夠顯示或疊加的信號數量是要大於集中式外置拚接處理器。最後,由於網絡天然的特性,分布拚接處理器在實際部署中會非常簡單,非常靈活,不受空間的限製。
當然,由於集中式外置拚接處理器采取的是無損傳輸,其圖像質量和延遲會較分布式拚接處理器好一些,但由於近年來圖像壓縮算法取得了非常大的進展,分布式拚接處理器在這塊的劣勢基本可以忽略不計了。
深圳盛顯科技有限公司作為專業的分布式處理器研發、生產的專業廠商,願意為你提供更多谘詢和服務。
問:分布式拚接處理器和目前市麵上出現的所謂的雲拚就有什麽區別,項目中如何選擇?
答:目前市麵上的雲拚接,其來源於最早的拚接處理器,其原理就是基於高配置主機加多屏顯卡技術,最早時候是通過采集卡來采集信號,通過多屏顯卡完成拚接顯示,最早的包括Jupiter、DataPath、威創以及平達等。後來隨著編解碼技術的發展,有些公司將該技術進行變通應用,利用CPU解碼及前端信號編碼的方式來代替采集卡,實現所謂的“雲拚接”。該技術經過多年的沉澱,在中小規模拚接項目中使用也比較頻繁,但是也出現了越來越多的問題,主要包括以下幾點:係統自身的不穩定(目前市麵上的雲拚接大部分為Windows係統);單純靠CPU來解碼,解碼能力非常弱,尤其對於H.265信號,基本無能為力;硬件的不斷更新換代導致其維護非常麻煩;由於本身係統架構的原因,其隻適合小規模項目,隨著規模的增加,成本會迅速增加;升級擴容基本不可能。
最近幾年,各種編解碼芯片層出不窮,包括之前的TI,目前炙手可熱的海思,都推出了高性能的編解碼芯片,尤其是海思,目前基本主導了市場。隨著編解碼技術和芯片方案的成熟及價格的迅速下滑,目前國內越來越多的公司在推出分布式處理器,比如深圳盛顯科技有限公司和上海寰視科技有限公司。其核心就是利用解碼芯片的強大解碼處理能力,將傳統處理器利用背板或CPU來實現的處理能力分解到每個輸出節點(對應顯示屏)上,同時將非網絡信號通過編碼技術進行網絡化編碼,輸出節點和前端網絡化後的信號源通過網絡交換機進行數據交換,然後由一台控製主機進行管理和調度。